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斷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ㄣㄎㄞㄍㄜˊㄐㄩㄝˊㄖㄨˊ:「ㄎㄢˇㄉㄨㄢˋ」、「ㄓㄨㄥㄉㄨㄢˋ」、「ㄉㄨㄢˋㄐㄩㄝˊ」、「ㄉㄨㄢˋㄐㄧㄠ」、「ㄧˋㄉㄠㄌㄧㄤˇㄉㄨㄢˋ」。
  2. ㄆㄢˋㄉㄧㄥˋㄖㄨˊ:「ㄉㄨㄢˋㄢˋ」、「ㄓㄣˇㄉㄨㄢˋ」、「ㄉㄤㄐㄧㄌㄧˋㄉㄨㄢˋ」。
  3. ㄧˊㄉㄧㄥˋㄐㄩㄝˊㄉㄨㄟˋㄖㄨˊ:「ㄉㄨㄢˋㄖㄢˊ」、「ㄉㄨㄢˋㄨˊㄘˇㄌㄧˇ」、「ㄉㄨㄢˋㄅㄨˋㄎㄜˇㄒ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斷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àn
解釋:
  1. 長條形的物品,從中間分成幾段截開。
    【例】割斷、砍斷、剪斷 ◎
  2. 隔絕、不延續。
    【例】斷絕、中斷、恩斷義絕
  3. 戒除、禁絕。
    【例】斷奶、斷食、斷水
  4. 決定、判定。
    【例】斷定、決斷、判斷
  5. 絕對、一定。
    【例】斷然、斷無此理、斷斷不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àn
解釋:
[動]
1.截開。如:「砍斷」、「割斷」。《易經.繫辭下》:「斷木為杵。」
2.隔絕、不延續。如:「中斷」、「望斷」、「斷了音訊」、「恩斷義絕」。唐.白居易〈後宮詞〉:「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3.戒除。如:「斷菸」、「斷奶」、「斷酒」。
4.決定、判定。如:「診斷」、「當機立斷」、「優柔寡斷」。《漢書.卷六八.霍光傳》:「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副]
絕對的。如:「斷無此理」、「此事斷然做不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將東西截開。
  2. [[動] ] 終止、不延續。
音讀: tu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決定、判定。
音讀: tuā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將東西截開,多用在抽象事物。
  2. [[動] ] 終止、不延續,多用在抽象事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截開。如:「砍斷」、「割斷」。《說文解字.斤部》:「斷,截也。」《易經.繫辭下》:「斷木為杵。」漢.王充《論衡.效力》:「諸有鋒刃之器,所以能斷斬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

2. 隔絕、不延續。如:「中斷」、「斷了音訊」。唐.白居易〈宮詞〉:「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喒兩個恩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褘!」

3. 決定、判定。如:「診斷」、「當機立斷」、「優柔寡斷」。《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三國演義》第一二○回:「皓才識明斷,堪為帝王。」

4. 盡、極。「望斷」。《南齊書.卷二八.列傳.蘇侃》:「青關望斷,白日西斜。」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無語憑欄杆,目斷行雲。」

5. 禁止、戒除。如:「斷菸」、「斷奶」。《梁書.卷五○.文學列傳下.劉杳》:「自居母憂,便長斷腥羶,持齋蔬食。」宋.劉辰翁〈永遇樂.璧月初晴〉詞:「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6. 絕對。如:「斷無此理」。《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如今要把失信於民的過失恢復回來,斷非倉猝所能辦到。」《紅樓夢》第三五回:「若用雜色,斷然使不得。」

注音: ㄉㄨ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斷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