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慶雲樂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g Yün Yüeh Wu
作者: 董錫玖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名。唐代、遼代樂舞名。《唐會要.雅樂》載:「咸亨四年(西元673)十一月十五日,上自製樂十四首。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州、得一、慶雲之曲,詔有司,諸大祀享並奏之。」可見《慶雲》之曲,應是唐高宗李治所創。一說高宗時所作大曲《上元樂》內,包含十二舞曲,其末曰《慶雲》。《續通考》說慶雲本調其後流入遼國,為「大樂」。(任半塘《教坊記箋訂》)《遼史.樂志》記載遼從後晉得到了唐代太常寺樂譜和樂工,這些樂舞在遼稱「大樂」,其中就有《慶雲樂舞》一部四人。樂器有玉磬、方響、搊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葉、大笙、小笙、簫、銅鈸、長笛、尺八笛、短笛等十幾種。日本樂名內,亦有《慶雲樂》,屬於《道樂》(行進當中的舞蹈)。《慶雲樂》和《鳥向樂》相對而舞,荷太鼓、荷征鼓伴奏。
參照:
〔日〕安部季巖等著《舞樂圖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慶雲樂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