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路易士背姬扁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Notolaemus lewisi (Reitter, 1889) 路易士背姬扁甲 姬扁甲科(Laemophloe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37屬約430種。小型甲蟲,成蟲體長小於5mm。體型呈長條圓筒狀或扁平的長橢圓形或卵形,體色以紅褐色、黃褐色為主。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複眼突出於頭部兩側,觸角長度大於前胸背板寬度,呈念珠狀或絲狀,具有額楯縫(frontoclypeal suture),大顎明顯。前胸背板與頭部等寬或略寬,為前寬後窄的倒梯形或約略呈四邊形。翅鞘長,兩側約略平行,表面具有點刻列。足短,跗節型式在雌蟲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雄蟲則多半為5-5-4,無葉狀墊。本科已知的生態訊息不多,成蟲多半出現在枯倒木環境,在樹皮下活動,可能為捕食性或是食菌性,體型為長條圓筒形的種類常被發現於小蠹蟲所開鑿的隧道中,可能是捕食小蠹蟲。幼蟲營自由生活,部份種類用前胸腹板的腺體紡絲造繭在內化蛹。 姬扁甲科在臺灣有5屬8種的紀錄,其中長姬扁甲屬(Cryptolestes)相對於其他4個屬具有較長的身型;姬扁甲屬(Laemophloeus)和背姬扁甲屬(Notolaemus)相對於剩下的兩個屬(平姬扁甲屬Placonotus與木姬扁甲屬Xylosteles)則具有較長且近乎絲狀的觸角,雄蟲觸角幾乎達前胸背板寬度的兩倍,其他兩屬則僅略長於前胸背板寬。背姬扁甲的頭部兩側在複眼後方近乎平行,姬扁甲則向後方變窄。背姬扁甲在臺灣僅一種,身體極端扁平,體長2.2–3.8mm,全體黃褐色,頭部(含複眼)寬度約與前胸背板相當,觸角雄蟲為絲狀,雌蟲則較接近念珠狀且長度較短;前胸背板近乎四角形,兩側各有一條完整的隆線。 本種分佈於日本與臺灣。在臺灣分佈在中部和南部低海拔山區。成蟲出現在枯木樹皮上。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路易士背姬扁甲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亞科名: 姬扁甲亞科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中文科名: 姬扁甲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Laemophloeinae
拉丁屬名: Notolaemus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科名: Laemophloeidae
拉丁種小名: lewisi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