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文化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lture Theory of Educ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文化論的出現,與貴族社會的傳統息息相關。歐洲貴族社會的制度,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期;影響所及,在教育設施上的學校制度,遂有所謂的雙軌制。貴族或富有人家的子弟,就讀於普通學校,以便將來升入大學,成為未來社會上的統治者;而一般人家的子弟,則就讀於職業學校,以便將來從事職工性的工作,成為未來社會的被統治者。對一般家庭的子弟,學習讀書、識字,是為了不會成為文盲;學習算術是為了將來從事商業工作的需要;接受宗教訓練,則是為了個人道德方面的提升。但是,對於上層的貴族子弟,接受教育則是為了心靈的陶冶;文化的內容視為培育個人心智的材料,期望他們能對生活有所了解,有所欣賞,而不是利用文化材料去經營現實的社會生活。因此,文化的教材,如文學、藝術、科學、歷史、數學、修辭、邏輯等學科,強調的是涵泳心靈、陶冶心靈的教育價值,而不是這些學科在實際生活經驗中的實用價值。因而在教育文化論中,文化的涵義較為接近陶冶或培育的意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文化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