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旅遊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ur Education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旅遊教育(或稱Travel for Education)是西洋啟蒙時代社會唯實論(Social Realism)思想家,如拉柏雷(F. Rabelais)、蒙泰因(M.E. de Montaigne)等,基於教育的實用目的與社會功能,主張學生應走向社會,面對生活,學習於實際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方法,以達其適應社會生活問題的目的,從而倡導的一種新教育方式。
  蒙氏主張旅遊是達成學校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學生藉遊歷各國,不但可充實豐富而有用的知識,而且可培養處理現實社會實際生活的正確抉擇能力,所以旅遊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學校教育內容,應以旅遊列為首要課程,且其教育方法,應以旅遊教學列為最切要的方法。
  拉氏認為旅遊不但可解除讀死書的苦悶,而且可獲取社會教育資源。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藉遊歷各地,可從社會知識寶庫得到最直接的生活教育及最實在的生活經驗。
  依蒙氏和拉氏對旅行所持實用的論見,旅行教育的效益,可歸結為以下的幾點:(1)外國語文訓練的良機;(2)獨立自主人格的鍛練;(3)多元文化的了解,認識各地的歷史風情與地理風光;(4)減除種族自我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的偏見,增進種族的融合、同化的觀念;(5)旅遊的閱歷經驗,廣開知識源流,並有助於能言善道的言詞表達。蒙氏所說「只要心中知,文字自然出」的道理,即在於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旅遊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