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桌球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zhuō qi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ō qiú
解釋:
一種球類運動。英語table tennis翻譯而來。約於十九、二十世紀間起源於英格蘭。玩法是張網於長方桌上,兩人用球拍對拍乒乓球。分單打和雙打。以先得到二十一分為勝一局,一般比賽採三局二勝或五局三勝制。也稱為「乒乓」、「乒乓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桌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ble Tennis
作者: 翁梓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桌球是起源於英國,雙方中間隔著球桌,手執球拍,揮擊一小白球的一種球戲。比賽分單打、雙打與混合雙打等。
  國際最高桌球運動組織為國際桌球聯盟(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簡稱ITTF),成立於一九二六年,會址設在英國倫敦。
  國內比賽選擇發球、接發球、方位或對方先選的權利,得以猜球、猜拳或擲錢法定之。
  桌球比賽之打法,單打時,先由發球員作有效發球,繼由接發球員作有效回擊,此後雙方輪作有效回擊。雙打時,先由發球員作有效發球,次由接發球作有效回擊,繼由發球員的同伴作有效回擊,續由接發球員的同伴作有效回擊,此後雙方球員依此次序輪作有效回擊。
  一局桌球比賽先得二十一分的一方為勝方;但雙方均得二十分後以連續先得二分的一方為勝方。而一場比賽應包括三局二勝制或五局三勝制。
  桌球發球每發五分後,該接發球方應換為發球方,依此輪換直至該局結束,或直至雙方均得二十分,或實施促進制度,其後之發球及接發球次序應為相同,但每位球員每回僅輪發一分球。而在雙打每次換發球時,前接發球員應變為發球員,前發球員的同伴應變為接發球員。一周中首先發球的一方,應於該場次局首先接發球,而在雙打決勝中當一方先得十分時,輪到接發球的一方應互換接發球次序。
  桌球拍的形成因握拍法而有兩種。一種為直拍,即執筆式球拍;另一種為橫拍,即握手式球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臺灣台語 phin35 phong51桌球 相關臺灣客語 乒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