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鋸腕海星 - 教育百科
脊 | |
鋸 | |
腕 | |
海 | |
星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脊鋸腕海星Asteropsis carinifera,分布於水深1-5公尺左右的礁岩區。直徑約10~20公分。通常為5隻腕足,腕的切面略呈三角型,身體邊緣變薄且圍有一排棒狀棘刺,身體背面腕中線的龍骨板上有一列棒狀棘。體表包有厚皮膚。在顯微鏡下,背、腹骨板上有許多細凸瘤。腹板及背板都呈縱向及橫向排列。皮鰓區被皮膚蓋住,不明顯。篩板1個,裸露。肛門位於身體中央,被許多短棘包圍。具二列發達的管足,乾標本的管足亦十分明顯。僅兩列溝棘,第1列溝棘大多4個一組,第2列溝棘大型呈棒狀,且僅單個存在。以礁岩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夜行性,運動速度很快,體色和岩石顏色相近,有很好的擬態。 分布於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錫蘭地區、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常見種。台灣則見於恆春、小琉球及澎湖淺海礁岩海域,但數量不多。 |
|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脊鋸腕海星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鋸腕海星科 |
棲所環境: | 礁石區 |
拉丁種小名: | carinifera |
拉丁屬名: | Asteropsis |
中文綱名: | 海星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Asteropseidae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分布深度: | 1~3m 沿岸淺水區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瓣棘海星目 |
拉丁目名: | Valvatida |
拉丁綱名: | Aster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脊鋸腕海星 |
英文名: | Asteropsis carinifera |
描述: 脊鋸腕海星Asteropsis carinifera,分布於水深1-5公尺左右的礁岩區。直徑約10~20公分。通常為5隻腕足,腕的切面略呈三角型,身體邊緣變薄且圍有一排棒狀棘刺,身體背面腕中線的龍骨板上有一列棒狀棘。體表包有厚皮膚。在顯微鏡下,背、腹骨板上有許多細凸瘤。腹板及背板都呈縱向及橫向排列。皮鰓區被皮膚蓋住,不明顯。篩板1個,裸露。肛門位於身體中央,被許多短棘包圍。具二列發達的管足,乾標本的管足亦十分明顯。僅兩列溝棘,第1列溝棘大多4個一組,第2列溝棘大型呈棒狀,且僅單個存在。 |
|
分布: 分布於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錫蘭地區、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常見種。台灣則見於恆春、小琉球及澎湖淺海礁岩海域,但數量不多。 |
|
作者: | 李坤瑄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