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渡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pǔ dù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普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pǔ dù |
|
解釋:
1.佛教、道教上指廣行佛法,以救眾生。如:「普渡眾生」。明.汪廷訥《獅吼記》第四齣:「飛錫入紅塵,誰識根因。金繩覺路去來身,日把慈航浮法海,普渡迷人。」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卷一○五.佛》:「蓋能普渡眾生,乃佛菩薩之行;若修齋供佛,則沙門之職也。」也作「普度」。 2.民俗稱於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如:「中元普渡」。也作「普度」。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普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
簡介: 普渡的目的即超渡孤魂野鬼,道士科儀中的普渡科儀要進行一連串的法事,從男堂女室的獻貢、巡筵、登壇說法到普渡化食,有一連串的科儀形式,道士們一面誦經懺,一面依經懺的段落丟擲糕餅水果或硬幣,附近的居民除配合在下午準備好供品外,有時也會在此時撿拾道士丟出的祭品,據說可保平安。 |
||
|
知識 1: 其他 |
||
| 學域-大分類: |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 |
| 紀錄類別: |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 |
| 功能用途: | 祭祀 | |
| 文化區: | 台灣 | |
| 族群: | 漢﹝Han﹞ |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普渡 | ||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動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相關資料連結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普渡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普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phóo-tōo
|
解釋:
|
|
| 異用字: | 普度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普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