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盂蘭盆會 - 教育百科
ˊ
ˊ
ˊ
ˋ
yú lán pén hu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ú lán pén huì
解釋:
  1. 佛教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齋僧、拜懺、放焰口等活動,以超渡祖先及餓鬼道眾生的法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盂蘭盆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ú lán pén huì
解釋:
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齋僧、拜懺、放焰口等活動,以超渡祖先及餓鬼道眾生的法會。參見「盂蘭盆」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盂蘭盆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錫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盂蘭盆」中之「盂蘭」為梵語avalambana之音譯,是「倒懸」的意思;意謂亡者的痛苦有如倒懸。至於「盆」的意思,亦有不同說法。宗密的[盂蘭盆經疏]卷下說:「盂蘭盆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乃為救器。若阤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由尊者之親魂沉闇道,載飢且渴,命以倒懸。縱聖子之威靈,無以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則是將「盆」解釋為救倒懸之器。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大盆淨土經]則謂:「俱以七寶盆鉢施於佛及僧。」則又將「盆」解作盆鉢。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在梁武帝時。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在大同四年(西元538),梁武帝到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普施諸寺;此種風氣一直沿襲至今,成為薦亡法會中的重要典儀,在盂蘭盆會中所設的齋食供養,稱盂蘭盆齋,供養佛僧百種飲食與器皿,稱盂蘭盆供。在現今的供養中,更是無所不有。然而皆為瓜、果、麵、餅、茶、飯等,以供養餓鬼,且亦兼及賑貧濟困踐行功德,以表達布施悲憫之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盂蘭盆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