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枳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zh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ㄓˊㄨˋㄇㄧㄥˊㄌㄨㄛˋㄧㄝˋㄍㄨㄢˋㄇㄨˋㄏㄨㄛˋㄒㄧㄠˇㄑㄧㄠˊㄇㄨˋㄕㄤˋㄉㄨㄛㄘˋㄔㄨㄣㄊㄧㄢㄕˊㄎㄞㄨˇㄅㄢˋ˙ㄉㄜㄅㄞˊㄙㄜˋㄏㄨㄚㄉㄨㄛˇㄍㄨㄛˇㄕˊㄒㄧㄠˇㄦˊㄙㄨㄢㄅㄨˊㄕˋ ㄕˊㄩㄥˋㄉㄢˋㄎㄜˇㄗㄨㄛˋㄧㄠˋㄩㄥˋㄏㄨㄛˋㄔㄥㄨㄟˊㄍㄡˇㄐㄩˊㄔㄡˋㄐㄩˊㄖㄨˊ:「ㄋㄢˊㄐㄩˊㄅㄟˇㄓ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枳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解釋:
  1. 植物名。芸香科枸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多硬刺。春季開白色花,果實呈小球形,似橘而酸,味澀苦,可入藥。也稱為「臭橘」、「枸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解釋:
[名]
植物名。芸香科枸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多刺,葉柄有翅,三出複葉,小葉卵形。春夏間開五瓣白色花。果實形小而味酸,不堪食,但可入藥,未熟者稱為「枳實」,已熟的稱為「枳殼」,二者性味效用相似,但後者力薄性緩。也稱為「枸橘」、「臭橘」。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枳椇」、「枳首」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ㄓˇ

植物名。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多刺,葉柄有翅,三出葉,小葉卵形。春日開五瓣白色花。果實形小而味酸,不能食,但可入藥,未熟者稱為「枳實」,已熟者稱為「枳殼」,二者性味效用相似,惟後者力薄性緩。《說文解字.木部》:「枳木,似橘。」《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為枳。」亦稱「枸橘」、「臭橘」。

㈡ㄐㄧˇ

1. 「枳椇」:植物名。鼠李科枳椇屬,落葉喬木。高約二十五公尺,枝條粗,樹皮灰色。葉呈卵形而尖,夏秋間開綠白色五瓣小花。果實圓而小,味甘可食用。材質堅硬,可供製器之用。或稱「枳枸」。

2. 「枳首」:雙頭蛇。《枹朴子.外篇.吳失》:「睹枳首之爭莓,而亡同身之禍。」

注音: ㈠ㄓˇ ㈡ㄐ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