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衝動說 - 教育百科
模 | |
仿 | |
衝 | |
動 | |
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heory of Imitation-Impulse |
作者: | 郭禎祥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模仿衝動說主張人類生來就有模仿的本能,一切藝術的創作,都不外是模仿本能的表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皆主張一切藝術皆不外模仿自然與人生的種種現象。藝術史家則將人類在模仿衝動下所完成的藝術形象,分為兩種型式:一是寫實形式的模仿,如舊石器時代後期的動物畫像,以表現真實形象為目的;另一為幾何形式的模仿,如常見於陶器上的紋樣。另外在跳舞方面,如澳洲土人的袋鼠舞、戰爭舞均有模仿意義,後者由兩隊人馬各持兵器,假作戰鬥之狀,一面跳躍呼喊,一面互相擊打,鼓聲漸敲漸急,動作也愈變愈劇,看來像是真的戰爭。斯賓塞(H. Spencer)以為音樂源於感情亢奮時所發出的語言聲調,音樂只不過使這種聲調更加繁複,更有表現性。歌唱與平常語言的差別,在於表現情感的聲調,歌唱不過使表現情感的聲調更為加重而已,是故他主張歌唱及所有器樂都是模仿情緒激動時的語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模仿衝動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