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控學 - 教育百科
模 | |
控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ybernetics |
作者: | 程麟雅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模控學的英文字是從希臘字衍生而來,原意指舵手或駕駛員。 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的數學家魏納(Norbert Wiener),發表其論著〔模控學,或動物與機器的控制和傳播〕(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s)而奠定了模控學的理論基礎。2年後,〔人類的人性用途:模控學與社會〕(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Cybernetics and Society)問世,二書前呼後應,對於控制與傳播均產生重大影響,而魏納也就成了模控學的開山鼻祖。 模控學是研究通訊與控制的科學,跨越了多種學科,尋求不同事物間共通的原理、原則,特別著重研究動物體內的控制和聯絡系統,及機械和製造程序的自動控制系統兩者間的相似性。它跨越的學科,有:自動控制、電子技術、生物學、神經生理學(Neuro-Physiology)、統計力學、數學、醫學、及電腦等,其中又以生物學、心理學及醫學,與模控學有密切關係,尤其是神經心理學中的回饋(Feedback)及調節(Adjustment)原理,被視為模控學的基礎理論,故而成為其中調節與控制的重要原理。目前研究焦點的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部分內容,而AI本身即是模控學的一個研究分支。 中國大陸地區將模控學分為2種:(1)經典控制論:以魏納為始祖。(2)現代控制論:起於1950年代,1954年有所謂工程控制論,繼之有神經控制論、生物控制論等。1960至1970年代,又有經濟控制論和社會控制論的提出,皆就模控學的基礎再加以發揚光大應用到各種學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模控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