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基模歸納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ema Induction Theory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基模歸納說」是何利亞(K.J. Holyoak)於一九八四年提出來用來解釋「人如何應用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來解題」的說法。何利亞認為人們在類比推理時並不使用「不受情境限制」(context-free)的推論原則,也不是利用記憶中的特定經驗,而是使用抽象的知識結構進行推理。這個結構是自日常生活經驗中抽取出來的,稱為實用推理基模(pragmatic reasoning schema)。一組基模包括一組類化的而且與情境有關的原則,而這些原則係以一組「目的」及「與目的的關係」來定義。
  由基模歸納理論可以看出:類比解題時,由「來源」遷移到「標的」的類比遷移要藉助對應(mapping)的過程,將已有知識遷移到另一新的情境中,以期發現「來源」問題與「標的」問題各部分訊息的一對一對應關係。通常這種對應是不完全的。由「來源」遷移到「標的」的訊息受到下列兩種系統目的的影響:第一,類比者的目的會影響在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中「標的」問題的表徵,而這個表徵又會影響提取適當的「來源」問題;第二,類比者所儲存的「來源」問題結構會間接影響到對應的歷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基模歸納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