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比較評鑑 - 教育百科
非 | |
比 | |
較 | |
評 | |
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oncomparative Evaluation |
作者: | 周淑卿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比較的評鑑係指實施評鑑時,選擇樣本,詳細描述其背景與細節,依照重要的目標或邊際效應以確定方案實施後的表現,評鑑者可自行決定規準或表現的優劣,而不須藉樣本之間的比較,來顯示表現的好壞。 此一概念由克隆巴哈(L.J. Cronbach)提出,克氏認為以實驗組與控制組互相對照,比較兩組表現結果以確定方案孰優孰劣的評鑑方式,由於難以將兩組的條件與情境完全控制為相等,容易誤導評鑑結果的解釋。此外,讓不同的方案對立起來,較難十分肯定地辯護各個方案的優點,這樣的評鑑頂多是比較出現階段方案的高下,但是究竟何種因素造成方案結果之間的差別,往往不易確認。所以,比較性評鑑對於改進方案未必有積極的意義。 克隆巴哈提出許多非比較的評鑑方法,如晤談、系統觀察等等,分析的規準包括學習態度、精熟度、實施過程等。所進行的資料分析,不應只計算總分,更應著重個別項目的質的分析,以便從中獲取有意義的訊息,用以改進方案。事實上,「改進方案」的目的即是克隆巴哈主張非比較性評鑑的主要來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比較評鑑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