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黴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ㄏㄟ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23
  • 漢語拼音 mé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ㄐㄧˋㄕㄥㄩˊㄈㄨˇㄒㄧㄡˇㄔㄠˊㄏㄨㄛˋㄕㄡˋㄕˊㄆㄧㄣˇㄑㄧˋㄨˋㄕㄤˋ˙ㄉㄜㄉㄧㄉㄥˇㄐㄩㄣˋㄌㄟˋㄑㄧˊㄐㄩㄣˋㄙㄢˋㄅㄨˋㄩˊㄑㄧˋㄨˋㄅㄧㄠˇㄇㄧㄢˋㄐㄩㄣˋㄅㄧㄥˇㄊㄨˊㄔㄨㄕㄤˋㄕㄥㄅㄠㄗˇㄋㄤˊㄋㄤˊㄋㄟˋㄅㄠㄗˇㄔㄥˊㄕㄡˊㄏㄡˋㄙㄨㄟˊㄈㄥㄆㄧㄠㄙㄢˋㄍㄜˋㄔㄨˋㄦˊㄈㄢˊㄓˊㄖㄨˊ:「ㄌㄩˋㄇㄟˊㄙ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éi
解釋:
  1. 寄生於腐朽、潮溼或受汙食品、器物上的低等菌類。其菌絲散布於器物表面,菌柄突出,上生孢子囊,囊內孢子成熟後隨風飄散各處繁殖。
    【例】氯黴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éi
解釋:
[名]
泛指物體表面由許多菌絲錯綜而成的菌絲體,多見於腐朽的動植物上或受潮、受汙的食品、器物上。初生時為白色的菌絲,菌柄突出,上生孢子,有紅、黃、綠、黑等顏色。成熟後隨風飄散。
[動]
因發黴而敗壞。如:「黴壞」。
[形]
面部黝黑。《淮南子.脩務》:「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物受潮敗壞發霉變成青黑色。如:「黴壞」。《說文解字.黑部》:「黴,中久雨青黑。」《集韻.平聲.脂韻》:「黴,一曰敗也。」《類篇.黑部》:「黴,敗也。」

2. 黴菌。物品受潮,久而叢生之低等菌類。初生時為白色之菌絲,菌柄突出,上生孢子,有紅、黃、綠、黑等顏色。成熟後隨風飄散。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一.天部一》:「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不止,物始黴焉。」清.鄭燮〈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昔歐陽永叔讀書秘閣中,見數千萬卷,皆黴爛不可收拾。」

3. 面部黝黑。《玉篇.黑部》:「黴,面垢也。」《淮南子.脩務》:「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注音: ㄇ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黴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