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不自行 - 教育百科
法 | |
不 | |
自 | |
行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雪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不自行」出於〔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孟子是在告訴為政的人,如果可以依循古代聖王的典章法制來治國,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遂先舉離婁、公輸子、師曠為例,說明即使像他們這種具有巧藝智慧的人,也須沿襲過去先聖先賢制定下來的規矩法度,才能充分發揮聰明睿智與靈巧技術。同樣的,國君如果已經具備堯、舜的仁心,卻不施行仁政,也無法平治天下。 孟子接著提到某些國君,雖有愛人的心與愛人的聲譽,但是人民卻沒感受到他們的德澤,也沒有成為流傳後世的榜樣,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施行古代聖王的仁政。孟子由此引申:只有仁心善心卻沒有法度仁政,固然無法治理國家;而只有善法度,卻不以決心來施行,就跟沒有法度一樣。因此僅止有善法,還是不夠,主要的是法不能自行,需要人來執行才有效。孟子又引用〔詩經.大雅.假樂〕所說的:所行不要有差錯,也不可遺忘,因為從來沒有聽說過循用舊章法、遵循古代聖王的法度,還會出錯的,以說明遵循先王的善道乃是國君治國的法寶,一個明智的君王,一定會竭盡心力施行仁政,「行」才是最重要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法不自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