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牧區教育(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蕭淑敏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牧區教育指在中國大陸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牧區所實施富有鮮明社區特點的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個子系統。中國大陸地區西北部分布著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甘南-川西草原五大牧區,共五十億畝天然草場。這裡也是大陸地區少數民族主要的聚居區,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裕固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世代居住在這一地區。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地區牧區教育在辦學形式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如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的「帳蓬小學」;文革期間的「馬背小學」等。一九八○年全國牧區(山區)寄宿制民族中、小學經驗交流會在新疆伊犁州召開,會議全面總結牧區(山區)教育及辦學經驗和教訓,肯定了牧區中、小學教育的辦學形式應以寄宿制學校和全日制固定學校為主,固定教學點和流動教學班為輔,即「兩點一校」模式。發展到現在,各牧區逐漸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模式。例如,內蒙古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以集中為主;公辦與民辦相結合,以民辦為主;寄宿與走讀相結合,以寄宿為主;全日制與平日制相結合,以全日制為主的「四為主」模式;新疆伊犁地區辦好牧區寄宿制學校、半寄宿制學校,加強固定教學點和流動教學點,大力提倡農牧區結合、鄉鎮結合、民漢(民)結合、常規教學與遠距離教學相結合的「兩校、兩點,四結合」模式;甘肅則採取「牧讀小學與寄宿小學相銜接,以寄宿制為主」的模式;青海省牧區教育的形式是發展以寄宿制為主,簡易小學為輔;西藏則針對其教育發展緩慢的實際情形,提出並實施「集中辦學」的方針,即在交通方便,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開辦一批實行「三包」的寄宿制學校;同時,結合內地西藏中學、西藏班,以超收一部分牧民子弟的辦法,解決牧區的教育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牧區教育(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