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狀元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zhuàng yuán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狀元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zhuàng yuán |
|
解釋:
1.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一甲第一名。《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探聽得試院開榜了,卻是別人做了狀元,別人做了榜眼,別人做了探花郎。」《儒林外史》第二回:「點了一本戲,是梁灝八十歲中狀元的故事。」 2.稱現在各類考試中的榜首。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狀元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作者: | 方志華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狀元為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稱謂,亦稱狀頭。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則天親試貢生於洛成殿,門下用奏狀報其等第,因稱居首者為狀頭。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前亦稱榜首。開寶八年始以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狀元,有時二、三名亦稱狀元。而一甲一至三名合稱三鼎甲,故狀元別稱為鼎元。狀元有「大魁」天下之名,是科名中之最高榮譽。清代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賜進士及第。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狀元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相似詞: | 【狀元郎】 |
| 對應華語: | 狀元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狀元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siōng-guân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狀元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