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獨斷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ogmatism
作者: 樓繼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獨斷論」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的序言裡提出,他以為凡是不知道認識能力的界限與性質就驟然下肯定結論的,便是獨斷論。
  康德受到英國經驗主義(Empiricism)哲學家休姆(D. Hume, 1711~1776)懷疑論(Scepticism)的啟示,認為一切人類的知識內容必須建立於經驗的基礎之上,始可能成立。傳統形上學僅依賴理性思辯,運用純粹概念進行知識的建構,而未研究理性如何能夠取得這些概念。換句話說,未對理性的能力進行批判便對形上學的各種真理進行肯定,使得原本稱作「一切科學的女王」的形上學,充滿各式各樣不科學且令人迷惑的無謂爭論,即成為獨斷論。因此康德認為所有理性主義者(Rationalist)皆是獨斷論者,是在〔未來形上學導論〕(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中,康德所謂的「自獨斷論久夢中的覺醒」。
  就哲學態度而言,獨斷論與懷疑論相對,前者是絕對肯定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繫,後者則懷疑這種聯繫的可能性。就哲學發展而言,當時哲學界有歐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兩大陣營,前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斯賓諾沙(B. Spinoza, 1632~1677)、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等人,後者則有洛克(J. Locke, 1632~1704)、柏克萊(G. Berkeley, 1685~1753)與休姆等人。理性主義由普遍的懷疑出發卻走向獨斷,經驗主義則首先肯定經驗是知識的基礎,但最後卻步向全盤的懷疑。康德認為我們必須避免陷入獨斷論,但同時亦不要縱容懷疑論,因為獨斷論製造虛幻的形上學,而懷疑論則破壞一切形上學。他站在批判論(Criticism)的立場,主張對知識的問題採取批判的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獨斷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