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Environment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環境理論」是指兒童在特殊環境中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無法學得某些東西,例如語言困難是因為缺少語言的刺激的緣故。
  關於此方面重要的理論有:
  1.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施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認為,一個由野獸養大的孩子,沒有語言,並不是因為他的隔離已干擾了某種生長過程,而是因為他不曾置身於一個語言社會。
  2.英國社會學家柏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認為,語言發展是母子間語言互動發展的反映;如果成人語言發展遲滯,可能是他早年環境中語言與溝通未受重視的緣故。
  3.德國教育家漢茲(Hubert Henz)認為,兒童沒有語言的環境和語言的接觸,所顯示出來的是一種野蠻的狀態,帶有接近動物的舉止,是一種不完滿,因為語言就跟走路、穿衣、道德一樣,需要學習。
  從教育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在語言環境中的語言接觸,非常重要,人類如沒有語言,其舉止與動物無異。
  教育學中的環境理論認為,環境對於人的教育發生很大的影響,主張個體受環境的影響,決定其行為與人格發展的因素。持環境論者,如我國的荀子、英國的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美國的華生(John B. Watson, 1878~1958)等,他們都認為環境對人的本性或行為有絕對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