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樂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ān lè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安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ān lè |
解釋:
1.安寧喜樂。《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在家裡慣了,是做時便倒安樂。不做時,便要困倦。」 2.唐代李軌的年號(西元617~619)。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安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n Yüeh |
作者: | 董錫玖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北周舞名,又名《城舞》。北周武帝宇文邕於西元576平北齊,次年為紀念他滅齊,佔領南朝長江北岸的功績而作此舞。「行列方正,像城廓,周代謂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為髮,畫猰皮帽。舞蹈姿態,猶作羌胡狀。」(《舊唐書.音樂志》),史載宇文邕率領八萬人,東西列陣二十餘里,他騎著戰馬與幾個隨從在陣中來回巡行,並呼喊主帥的姓名以資鼓勵。「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終於取得勝利。這是一個紀功的舞蹈,象徵平齊之後永保平安,因之又名《永安樂》。從服飾、面具(狗喙獸耳),舞蹈姿態等可以看出它保留著北周鮮卑民族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游牧民族的精神風貌。唐朝時此舞屬「坐部伎」。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形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安樂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安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