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概念的生態學觀點 - 教育百科
自 | |
我 | |
概 | |
念 | |
的 | |
生 | |
態 | |
學 | |
觀 | |
點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cological View of Self-Concept |
作者: | 徐享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我概念的生態學觀點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吉斯(C.Rogers, 1902~1987)於一九五一年依臨床經驗,認為自我概念或自我結構是一種個體能夠覺察到的有組織的自我知覺結構,是由許多要素所組成,即由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的知覺構成,包括:(1)對自己的人格特質、能力、興趣、需要的了解;(2)與別人及環境關係之自我覺察與概念;(3)處理事物的經驗所形成的價值體系;以及(4)對生活目標與人生理想所有積極或消極的認識與態度。 羅吉斯採取現象論(Phenomenalism)的觀點,將個人在任何時間內所能感覺到或經驗到的一切現象,稱之為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現象場中所存在的事物只限於個人所感受到的事物,而在個人周圍所存在的任何事物或現象,若不為個人所感受,就不在現象場內,而個人內在思維活動,雖不為別人所感知而能客觀存在,仍然屬於個人現象場內的事物,亦即現象場內事物,只是一種意識經驗。 自我觀念的形成,乃是個人在其生活環境中對人、對己、對事、對物交互作用所得經驗的成果,這些經驗分為直接經驗及別人對自己的行動的評價經驗或間接經驗。間接經驗中以父母的期待及家庭的態度二者對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影響最大。 自我概念的成分中包含個人對別人與環境的覺察,自我概念之發展包含別人對個己行為之期待與評價,此謂之自我概念的生態學觀點;是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學習理論者所重視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概念的生態學觀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