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世代疏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eneration Alienation
作者: 宋明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世代疏離乃指同一代(或世代)的人特別會感受到的疏離感、失落感等的現象。同一時期出生的人構成同一代(generation)。在人口學上通常指從一個人出生到他的子女出生之期間為一代,通常為三十年。社會學重視同一代的人會呈現共同的意識或行為之現象。由於出生於同一時期,成長於同一時期,經歷了同樣的歷史經驗,同代人容易形成共同的心理結構、興趣及想法。這種由同一時代的一群人所構成的團體稱為世代。
  最早提出世代現象重要性的,是德國文化哲學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他發現當個人在感受性最敏感的時期(通常是青春期)遭遇到歷史性大事件或巨大變革時,會留下深刻的體驗,此體驗會影響此人的終生。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同一年齡層的人,遭受到同樣經驗時,會有同樣的感受,會形成同一代的心理之共同性。如經歷五四、抗戰、文革或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世代,會發展出不同的性格特性。狄爾泰曾列舉黑格爾(G.W.F. Hegel)、洪保德(K.W. Humboldt)等人,均在二十歲前後遭遇法國大革命,這共同的歷史經驗決定這些人的共同意識。
  德國社會學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進一步有體系地分析世代現象。他將世代的可能態到現實態之過程,分為世代狀況(Generationslagerung)、世代關聯(Generationszusammenhang)和世代統一(Generationseinheit)三時期。世代狀況指產生世代現象的社會基礎,也是世代在某特定社會中的存在狀態。世代關聯指處在同一歷史狀況,負荷著類似的歷史命運的同一代人所產生的連帶關係。而世代統一則指世代現象的明顯化,同一代人結合起來採取共同的行動,產生在歷史上具重要意義的活動。
  世代疏離(alienation又譯異化)是一種代溝現象(generation gap)。不同代之間,特別是年青一代與年老一代之間,由於歷史體驗不同而產生態度、價值觀、信念、行為模式之差距及對立,以致兩代之間產生對立、磨擦等現象。例如,日本戰後世代(無戰爭經驗)與戰前世代之對立,為一種世代疏離現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世代疏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