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痲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ㄇㄚˊㄈㄥㄅㄧㄥˋㄧㄡˊㄇㄚˊㄈㄥㄍㄢˇㄐㄩㄣˋㄙㄨㄛˇㄧㄣˇㄑㄧˇ˙ㄉㄜㄇㄢˋㄒㄧㄥˋㄔㄨㄢˊㄖㄢˇㄅㄧㄥˋㄨㄟˊㄐㄧㄝㄔㄨˋㄔㄨㄢˊㄖㄢˇㄑㄧㄢˊㄈㄨˊㄑㄧˊㄏㄣˇㄔㄤˊㄔㄤˊㄑㄧㄣㄈㄢˋㄆㄧˊㄈㄨㄋㄧㄢˊㄇㄛˊㄐㄧˊㄇㄛˋㄕㄠㄕㄣˊㄐㄧㄥㄧㄣˇㄑㄧˇㄈㄨˊㄓㄨㄥˇㄙㄤˋㄐㄩㄝˊㄊㄨㄛㄙㄜˋㄉㄥˇㄓㄥˋㄓㄨㄤˋㄕㄣˊㄐㄧㄥㄧㄢˊㄓㄨㄥˋㄕㄡˋㄙㄨㄣˇㄓㄜˇㄗㄜˊㄏㄨㄟˋㄧㄣˇㄑㄧˇㄊㄢㄏㄨㄢˋㄕㄣˋㄓˋㄗㄠˋㄔㄥˊㄕㄡˇㄓˇㄐㄧㄠˇㄓˇㄒㄧㄤˋㄋㄟˋㄨㄢㄑㄩㄗㄠˇㄑㄧˊㄓˋㄌㄧㄠˊㄎㄜˇㄈㄤˊㄓˇㄘㄢˊㄓㄤˋㄏㄨㄛˋㄑㄧˊㄊㄚㄐㄧㄋㄥˊㄒㄧㄥˋㄓㄤˋ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痲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痲瘋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參見「痲瘋」條。
[形]
因出天花所留下瘢痕的。通「麻」。如:「痲子」。
[動]
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通「麻」。如:「痲木」、「痲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muâ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麻疹。病名。一種由麻疹病毒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患過一次可終生免疫,今已有疫苗。
  2. [[名] ] 痲瘋。病名。由痲瘋桿菌引起的慢性病,會侵犯皮膚黏膜及末稍神經,又稱「癩病」(thái-ko pēnn)。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知覺喪失或局部不靈。通「麻」。如:「痲木」、「痲醉」。

2. 皮膚表面粗糙有斑點。如:「痲疹」。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石部.卷二.玉田沙》:「(玉田沙)夏月發麻疹,用之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那潮州人便道:『這痲瘋是我們廣東人有的,我何必諱他。但是他何以誣蔑起我閤府人來?』」清.范寅《越諺.卷中.痲子》:「痲子,面有痘疤點。」

注音: ㄇ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痲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