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螟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ㄎㄨㄣㄔㄨㄥˊㄇㄧㄥˊㄖㄨˊ:「ㄇㄧㄥˊㄌㄧㄥˊ」、「ㄇㄧㄥˊㄜˊ」、「ㄩˋㄇㄧˇㄇ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解釋:
  1. →螟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解釋:
參見「螟蛾」、「螟蛉」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動物名。昆蟲綱,鱗翅目。喜蛀食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之莖部。幼蟲稱「螟蟲」,成蟲稱「螟娥」。段注本《說文解字.虫部》:「螟,蟲食穀心者。吏冥冥犯法即生螟。」《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京房》:「水旱螟蟲,民人飢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

2. 「螟娥」:動物名。昆蟲綱鱗翅目。為螟蟲的成蟲。是害蟲,喜蛀食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莖部。

3. 「螟螣」:吃稻苗的害蟲。《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稺。」唐.孔穎達.正義:「食心曰螟,食葉曰螣。」《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麒麟騶虞,皆好仁之獸。螟螣蟊賊,皆害苗之蟲。」

4. 「螟蛉」: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一種害蟲。其類別甚多。亦稱為「青蟲」。古人誤以為蜾嬴養螟蛉為己子,後因稱養子為「螟蛉」或「螟蛉子」。《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嬴負之。」《三國演義》第三六回:「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三國演義》第七六回:「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

5. 「蟭螟」:一種小蟲。《抱朴子.外篇.刺驕》:「蟭螟屯蚊眉之中,而笑彌天之大鵬。」也作「焦螟」、「鷦螟」。

注音: ㄇ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螟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