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識構成興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ledge-Constitutive Interests
作者: 溫明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所著〔知識與人類興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一書之主要目的,在於重新探討理論與實踐、理性與解放間的差距。以人類知識構成興趣,奠定了溝通行動理論之初基。
  哈伯瑪斯一方面反省馬克斯唯物論的實際社會觀,另一方面深思康德之超驗理性,提出一個辯證的「合」與「準先驗」(quasi-transcendental)以闡述人類生活中超驗功能。哈伯瑪斯所謂超驗功能是指構成人類先驗知識部分,即人類用以組織其經驗的認知興趣。此興趣可以確切地反應人類生活。因為此興趣乃植基於人類理性行動、自我反省與自我決定的能力上。
  哈伯瑪斯以為人類有三種此類之興趣,即:技術的、實踐的與解放的。此三種興趣發展出三種不同社會媒介為:勞動、互動及權力。此三種媒介又構成三種科學條件,即:實證與分析性科學(empirical-analytic science)、詮釋性科學(hermeneutic science)及批判性科學(critical sceience)。此三種科學能夠系統化地說明基本的人類活動,相當一般所稱之自然科學、文化或社會科學與批判科學。
  哈伯瑪斯以人類知識構成興趣化解馬克斯論點中關於「科學」與「批判」間的緊張。此等緊張根源於社會實踐活動中之歷史理性與社會理性。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斯將人類自我形成(self-for-mation)能力化約為勞動,視意識形態批判為自然科學,而視科技進步可導致人類自由。
  哈伯瑪斯則回到亞里斯多德哲學中之實踐科學上,提出以人類興趣為知識形成之必然基礎,因為興趣植基於文化社會實體中。以興趣為知識類別之指標,顯示知識之主體性,亦闡明知識與人類活動間的關係。
  哈伯瑪斯提出興趣乃構成人類知識之根本,旨在結合知識主體之反省本質與知識客體之物質特質,以顯示知識之實踐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構成興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