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縱向社會流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rtical Mobility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流動若依流動的方向區分,可分為縱向社會流動(又稱垂直流動)與橫向社會流動(又稱水平流動)兩類。此種流動概念以美國社會學者索羅金(P.A. Sorokin)為開創者;索羅金在1927年出版的[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一書,是社會學界有關社會流動研究的先驅,此書提出了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的概念。
  縱向社會流動又可依其趨向分為「向上流動」與「向下流動」二者。此種社會流動引起社會學者的研究興趣或注意,在於向上或向下流動,蘊含著成功或失敗的意義在內。
  所謂向上流動是指由較低的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移向較高的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的現象。這種流動可能是一代人的流動,也可能是數代的流動。前者如白手起家創業的人或小本生意經營者,因經營成功而成為大企業家;或在較低層工作崗位上,因表現優異而獲得晉升至較高的職位。後者如勞工階級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後,捨棄勞動工作從事專業,如醫師、律師等,或獲得較高階級的地位之謂。
  所謂向下流動,與向上流動相反,是指由較高的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向較低的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移動的現象。向下流動也可能發生在同一代或是數代之間。前者如大企業家因經營失敗而宣告破產,淪於貧困;或原來從事較高層級職位的人,因故降職或轉換較低職位的工作等。兩代或數代的流動如富裕或上層階級子女,因不能繼承祖先志業而家道沒落,或因能力或人格因素,以致無法維持上一代的階級地位。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由於社會流動本身是比較下的現象,因此低社會地位背景出身者雖有較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但出身於高社會地位家庭者向下流動的可能性也大。因此,不論是向上成向下流動,若屬世代間社會流動時,就涉及下一代與上一代社會地位高低的比較。由於家庭背景不同者之上下流動方向常與其上代比較,故而這種比較無法以同一代地位的高低為基礎。例如,勞工階級的子女若獲得中等階級的社會地位時,可說是向上流動。但上層階級家庭出身的子女,若獲得中等階級的社會地位,則成為向下流動。因此世代間的流動究竟算是向上或向下,只是相對的比較,並非地位高低的絕對區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縱向社會流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