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實施 - 教育百科
課 | |
程 | |
實 | |
施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作者: | 郭玉霞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改變(curriculum change)付諸實現的過程。實施與採用(adoption)不同,實施重視的是在實務上真正改變的程度及影響改變之因素的探討。 通常教育變遷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變動、發展與採用;(2)實施;(3)制度化或其他結果。在第二階段實施的品質與數量,會影響到第三階段的結果。這些過程也可用來解釋課程改變的實施。文獻中對實施的界定通常有二種取向:忠實的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及相互調適或調適的取向(adaptive orientation),這兩種取向有不同的假設及研究方法。 忠實取向的假設是:實施的主要目標就是使改變的倡導者原先的構想能被忠實地用在實務上,即重點在於讓實務符合倡議者的意圖。調適取向的假設是:實施的本質不能也不應該被事先界定,當不同的實施者在過程中決定最適合其情境的內容與作決策時,「實施」就產生了。調適有不同的程度,從極小的調適到相互調適,到革命性的調適。忠實取向者設計指標來評量實施者之表現的同質程度,而調適取向者則期待並鼓勵實施者之間的變異。在課程改變有清楚、一致的目標,且經仔細規劃、範圍較小時,採忠實取向是適合的。反之,則應採調適的取向。 實施需要時間,而人員、事件與資源決定了實施所帶來的改變程度。一般而言,影響實施的因素可分成四類:第一,課程改變的特質,例如對於改變的需求程度,改變的適宜性、改變之目標與方式的清楚程度、改變的複雜程度、實施材料的品質及實用性等。第二,地區的條件,指的是氣氛及在學區、學校、社區層次的領導者特質,例如在學校中有溝通良好、相互支持、共同決策的氣氛,則改變容易進行,這與校長的特質也有密切的關係。第三,地區的策略,指的是在實施課程改變時,地區所進行的計畫及採取的行動,例如在職訓練或發展活動的選擇、資訊溝通系統的建立等。第四,外來的因素,指的是學校系統之外的因素,如政策的改變、物質資源、技術的輔導等。 對於課程實施的評量可依據三類資料:(1)影響實施因素的評量;(2)實施在實務上實際產生的改變,可包括不同的層面,例如教師的信念、新教材及技術的使用、新教學策略的使用、學習診斷等;(3)實施的結果,例如學習結果的測量、教師態度的改變、組織的改變等。 對於實施的取向、影響實施的因素以及實施之評量的了解,可幫助課程改變者在實施而做好一詳細規劃、設計執行的策略及評量的方式,則改革的目標較易達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