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作者: 朱湘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系統化教學設計是一種以系統理論為基礎,應用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為依歸,以教導學習者如何做的歷程。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從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五年間所發展的「教學系統發展計畫」(Instruc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可說是最早的模式。一九七五年,布蘭生等人(Branson, Rayner, Cox, Furman, King and Hannum)接受美國陸軍之託發展的「聯合軍種教學系統發展模式」(Interservice Procedur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簡稱IPISD)的效能為目的。教學設計的流程分為分析、設計、製作、實行及控制等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再細分成數個步驟,總計有十九個步驟。此外,蓋聶和布瑞格斯(Gagne & Briggs, 1979)、堪伯(J.E. Kemp, 1985)及迪克和凱利(Dick & Carey, 1993)的模式,也是經常被引用的模式。
  綜合分析不同的模式,其組成步驟、詳細程序,和使用術語雖有差異,但大多數模式都會包含環境分析、目標設定、學習者特色分析、學習內容分析、教學策略選擇、媒體選擇、學習活動設計、教材發展、測驗製作及教材測試等步驟。
  在國內,由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在民國七十七年,曾邀請堪伯來華主持「系統化教學設計研討會」,並將其所著[教學設計歷程](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譯成中文,因此國人對其模式較為熟知。堪伯的模式包含十個要素,分別是:(1)學習需求、教學目的、優先順序與限制;(2)主題、工作項目與一般性目標;(3)學習者特性;(4)主題內容與工作分析;(5)教學目標;(6)教學與學習活動;(7)教學資源;(8)支援服務;(9)學習評鑑;(10)預試。
  此模式的特色有三:
  1.將教學設計的流程,分成三大部分(見下圖)。位於核心的是「學習需求、教學目的、優先順序與限制」。中間一圈,是其餘的九個要素。最外圈,則是形成性評鑑、總結性評鑑和修訂。從這種安排中,可看出堪伯相當重視學習需求、教學目的和可用資源,因此將它放在其模式的核心部分。
  2.強調評鑑的功能。這個模式,將形成性和總結性的評鑑,獨立地放在最外圈。表示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要隨時且不斷地進行評鑑,一有問題,立即修正。藉此品管過程,以確保教學或訓練的品質與績效。
  3.強調教學資源和支援服務的重要性。將教學管理的理念,導入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以增加課程的可行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