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索引與索引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exes and Indexing
作者: 黃慕萱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索引是利用有規則的排序方法,指引使用者到資訊內容或是資料所在位置的一種工具。索引可以說是讀者和資訊之間的橋樑,它通常不直接提供可用的資訊,而是一種指示或指引,指導讀者走到他們可利用的資訊本身。
  最早的索引,侷限於人名和書後索引,並不是主題索引。主題索引到18世紀才開始出現,但那時的索引詞彙並不固定,而且經當有奇怪的記述子(Descriptors)產生。這些奇怪的記述子通常來自文章本身。直到19世紀後才有比較有系統的分類表(Taxonomy,尚未發展成索引典),主題索引才逐漸系統化。當時的索引大多屬於前組合索引(Pre-Coordinate Indexing),讀者必須使用和類表上完全相同的字和排列順序,才能找到相關的資訊。隨著電腦化資訊系統的問世,提供了後組合索引(Post-Coordinate Indexing)的可能性,即使讀者沒有記清楚每一個字或將字與字之間的順序弄錯,仍然可以找到相關的資訊。
  一般而言,索引提供的可能是資訊所在的位置,也可能是表達資料內容的記述語。索引排列通常是有秩序的,這種秩序可能是字母順序、年代先後,階層關係或是數字大小。目前最普遍的排序方法是依照字母順序的先後排列。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對人腦構造及記憶的了解,已有不少學者在思索用圖形方式來表達詞彙和詞彙之間的類緣關係和階層關係。
  索引法則是建立索引詞彙的過程,它的基本步驟可分為:(1)瀏覽資料;(2)分析資料內容,設想讀者會如何使用這分資料和如何利用概念(Concepts)來描述這分資料;(3)尋找合適的記述語來描述找出的概念;(4)如果必須指引位置。則將資料所在處正確寫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索引與索引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