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繩上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ope Dancing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舞名。繩上舞的起源當提及羅馬時代,主要本為技術上的需要而產生。羅馬人生來就是最佳舖路築橋者,當時甚至有築橋公會,以大主教(Pontifex Maximums)為首。築橋先得越過河流或溝渠,再拉起繩索,然後以兩岸基柱為端,架築橋面。其作法是先以風箏拉細索越過對岸,再逐漸增粗繩索的厚度,並越拉越緊,走索者開始藉繩索雙邊來去。於是,有一些膽大的年輕人為表現其特殊走索技能,便在鄉親面前表演特技,包括繩上舞蹈在內。舞繩者於焉而生。此技由義大利傳至法國、西班牙、英格蘭、稍後傳至墨西哥,例如西班牙、葡萄牙的「飛行者遊戲」〔見Voladores〕。義大利及北非因建造不少以繩支撐的運水管,此舉為造橋聯盟製造極多的工作機會。龐貝古城的壁畫也記錄了這些走索者的本事。這些團體於是成為走索者(cordliers)始祖。後來,亦有稱此為舞繩者(rope-dancers),他們能在數秒鐘之內從高處「溜」繩而下。繩技也為登山者使用為攀岩技巧;亦有發展為「空中芭蕾」(Flying Ballet);教堂中「天使之舞」(Dance of Angels)則利用隱藏吊索協助表演的。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繩上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