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胡樂(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 Yüeh (Wu)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所謂「胡樂」、「胡舞」,係指中國古代由西域及北方少數民族之音樂與舞蹈傳入中原後,被泛稱為「胡樂」或「胡舞」。該等樂舞自漢朝(西元前206∼西元222)即為宮廷及貴族人士所接受。歷經魏朝(西元220∼西元265)、晉(西元265∼西元420)、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至隋唐(西元581∼西元907)時,大放異彩,其間,不僅宮廷人士如魏之曹植、唐之楊貴妃,均為箇中能手,政府制定之「九部樂」、「十部樂」中,設有專司少數民族之音樂舞蹈部門竟有七部之多如:「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天竺樂」、「康國樂」、「安國樂」、「高麗樂」等,並賜胡人樂人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白明達等人以官爵府弟。至晚唐,「胡樂」漸漸和俗樂相融合,形成一種新風格之俗樂。「胡樂」、「胡舞」之特徵,節拍明快,舞蹈表現矯健快捷如《胡騰舞》、《胡旋舞》等。根據古代壁畫及出土文物顯示,舞蹈服裝彩色艷麗多姿。音樂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琵琶、笙、橫笛、簫、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正鼓、和鼓、貝等。
參照:
《後漢書.五行志》、《南史.卷十三》、《舊唐書.音樂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胡樂(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