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涉入 - 教育百科
自 | |
我 | |
涉 | |
入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go-Involvement |
作者: | 張景媛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尼可斯(J.G. Nicholls)一九八四年的成就目標理論,在成就情境下,一個人的成就目標主要是在展現高能力或避免展現低能力。每個人都會因其不同的目標特質而對於展現能力有不同的判斷和建構方式。若是一個人是以贏過別人來肯定自己的能力,則稱其為自我涉入取向的人。此種人所注意的重點是在評鑑自己的能力,而此能力是以和別人的表現比較而知。由於自我涉入取向的人重視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因此會盡量展現自己的高能力或避免展現低能力。對於自我涉入取向的人,追求外在的目標常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力的一種手段。因此此種人在做一件事時,所考慮的重點是如何達到目標,並不重視改善自己的技能。 尼可斯又指出:自我涉入取向的人對於所得的結果若和自己的期望不符合,則對於此項工作的興趣和表現就會降低。因為在某件工作的不成功,即表示他在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因此一個自我涉入取向的人若知覺到他是能力低的,他就會逃避困難的工作,以免展現出他的低能。杜達(J.L. Duda)一九八七年的研究也指出,有自我涉入傾向的人若又覺得自己能力低,他就會逃避挑戰性的工作。可知知覺到的能力會影響到自我涉入取向者的成就行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涉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