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蓬萊茶斑蛾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蓬萊茶斑蛾 Eterusia aedea formosana Jordan, 1907 亦稱茶斑蛾,為台灣特有亞種。雌雄蛾外型相似,雄蟲的觸角較發達。成蟲頭、胸部藍色,具金屬光澤,腹部前數節黑色,其餘黃色,側面及腹面有黑斑。前翅綠褐色,翅基有白斑,近中央處有約5枚橢圓型白色斑,自前緣到後緣略呈弧形排列,近前緣2/3處有一圓型白斑,近頂角處有5枚白色小斑,後緣近外緣處有3枚白色小斑,個體間的白色斑塊發達程度不一。後翅主要為白色,部分個體為黃色,翅基及外緣則為黑色,其間有不規則白斑,翅脈具藍色金屬光澤。 本種幼蟲的寄主植物包括茶科 (Theaceae) 的茶 (Camellia sinensis)、灰木科 (Symplocaceae) 的灰木 (Symplocos chinensis)、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的野牡丹 (Melastoma candidum)、柏拉木 (Blastus cochinchinensis) 及薔薇科 (Rosaceae) 的緋寒櫻 (Prunus campanulata) 等。雌蟲產卵於寄主植物的枝枒縫隙內,卵為黃色,梭型。幼蟲橙黃色,各體節背部、背側部及側面各有一對肉突,肉突上著生白色剛毛。1-2齡幼蟲刮食寄主植物葉片,待齡期較大後開始啃食葉片。幼蟲受驚擾時,體表會分泌出含氰化合物的液珠。老熟幼蟲會於樹葉上或樹皮縫隙結繭化蛹。成蟲通常於日間活動、訪花,夜間亦可發現趨光前來的個體。成蟲被捕捉時,會自頭部分泌出白色泡沫狀液體防禦。 本種成蟲幾乎全年可見,主要活動於夏季,棲息於全島低中海拔山區。除台灣外,斯里蘭卡、印度、中南半島、華南到華北及日本,尚有其他亞種分布。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蓬萊茶斑蛾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斑蛾科
中文亞科名: 錦斑蛾亞科
拉丁種小名: aedea
拉丁族名: Chalcosiini
拉丁亞科名: Chalcosi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Zygaen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種名: formosana
拉丁屬名: Eterusi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目名: 鱗翅目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Zygaen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蓬萊茶斑蛾
英文名: Eterusia aedea formosana
描述:
成蟲前翅墨綠色,近翅基具五塊白斑形成一帶狀斑紋,翅端散布數塊白色斑紋,後翅基部為藍黑色,近基部為白色或黃色,外側藍黑色帶有數塊形成帶狀之白色斑紋。觸角藍黑色,頭、胸及腹部前數節為墨綠色帶有金屬藍黑色,其餘腹節為黃色。
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作者: Wei-Chih Tsao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