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蝍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ㄏㄨㄟˇ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jíji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蝍蛆」條。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ˊ

1. 蟲名。《廣韻.入聲.質韻》:「蝍,飛蟲。」《集韻.入聲.質韻》:「蝍,蟲名。」《爾雅.釋蟲》:「蒺藜,蝍蛆,似蝗而大。」

2. 「蝍蛆」:

⑴ 蜈蚣的別名。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故亦稱為「百足」、「百足之蟲」、「百足蟲」。體節的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當作武器;最後的一對腳特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古時稱為「螂蛆」。《集韻.入聲.屑韻》:「蝍蛆,蟲名,蜈蚣也。」《魏書.卷九八.列傳.島夷蕭衍》:「以彼曲師危卒,望我軍鋒,何異蛣蜣被甲,蝍蛆舉尾。」

⑵ 蟋蟀的別名。動物名。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屬節肢動物。體型圓長,為黑褐色,觸角細而長,後肢長大,善於跳躍。雄蟲翅上有發聲器,以兩翅摩擦而發聲。性好鬥。蟋蟀本性怕光,棲身於土中或石礫下,以植物為食,是農作物的害蟲。亦稱為「懶婦」、「蛐蛐兒」、「趨趨」、「促織」、「吟蛩」、「王孫」。

㈡ㄐㄧㄝˊ,ㄐㄧˊ之又音。

注音: ㈠ㄐㄧˊ ㈡(又音)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蝍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