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縫捕蠹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Passandra tenuicornis (Grouvelle, 1914) 四縫捕蠹蟲 捕蠹蟲科(Passandridae)是鞘翅目的一個小科,全世界已知種類只有9屬約110種。小型到中型甲蟲,體長一般小於3.5cm。體型細長,略為扁平,兩側約略平行,表面光滑,體色為紅褐色或暗褐色。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兩部位約略等寬,而一些類群的頭部幾乎與前胸背板等長。頭部背面的頭頂部位往往具有隆脊或凹陷;觸角粗大,長度大於前胸背板長;大顎發達;前胸背板長大於寬,週緣多半有隆線;翅鞘長,具有由點刻列或是單純的縱走溝。足短,跗節型式在兩性成蟲皆為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沒有葉狀墊。本科的生態相當特別,幼蟲是其他樹棲類昆蟲的幼蟲的外寄生蟲,實質上是捕食寄生者(parasitoid),取食寄主並最終將其殺死。寄主範圍如象鼻蟲、天牛、長蠹蟲、小蠹蟲等,羽化出來的成蟲大小往往因為幼蟲期的營養狀況而有很大差異。 捕蠹蟲科在臺灣只有1屬2種的紀錄。四縫捕蠹蟲每側的翅鞘上各有四條縱走溝,前胸背板中央有明顯的點刻群,很容易與翅鞘上只有兩條縱走溝、前胸背板沒有明顯點刻群的二縫捕蠹蟲(P. heros (Fabricius))相區別。本種體長7–12mm, 本種分佈於臺灣、越南和寮國。Grouvelle在1914年根據在越南北部採得的4隻標本和紹達(H. Sauter)在臺灣Fuhosho採得的一隻標本發表本種。在臺灣分佈在低海拔山區。成蟲白天會出現在枯木樹幹上。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四縫捕蠹蟲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中文科名: 捕蠹蟲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Passandra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科名: Passandridae
拉丁種小名: tenuicornis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