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語言行為 - 教育百科
非 | |
語 | |
言 | |
行 | |
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onverbal Behavior |
作者: | 王淑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語言行為是指不用語言而傳遞個人思想與感受或其他訊息的活動,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勢、身體的移動等,又稱為「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廣義的非語言行為,把聲音如音調、語氣、語速、停頓時間、音量等也包括在內。非語言行為以外在表現為主,不能隱藏或偽裝。但卻可表現出誇張、熱情、欣賞或冷漠,是發訊者要收訊者知道的意思。此種行為,年齡愈長愈常表現,又稱為「情緒表現的社會規範。」 研究身體語言的專家歸納若干身體語言所代表的內心意義,如:揚眉表示懷疑;雙臂或雙腿交叉表示不願與對方接近,或不贊同對方,或個性保守;上身前傾表示有興趣,或自己的地位較低等。人類學家霍爾(E. Hall)於一九六一年研究發現人際之間的空間距離,發現四呎之內屬「個人空間」,只有親密的朋友可以進入,而十八吋之內屬最親密的人,如子女、配偶、知己、愛侶等。一般人際關係則維持在四至十二呎之間,公眾人物則常與觀眾維持十二呎以上的距離。 非語言行為所表現的意義也相當複雜而微妙,除了用於語言障礙者之外,對語言也有輔助作用,可以增加語言的聲勢和意義,以至表現語言時的感情。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語言行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