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生─問題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udent-Problem Chart, S-P Chart
作者: 楊坤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生─問題表」(其中的S與P係分別代表學生和問題二字的簡稱)顯示學生與其在各試題的得分情形的一覽表。此表是一九八○年,美國伊利諾大學的達慈卡(Maurice M. Tatsuoka)和達慈卡(Kikumi K. Tatsuoka)兩位學者所創。
  此表的內容是根據學生答題的結果,以1和0分別代表答對與答錯的題目,在縱座標上按照學生得分的高低順序加以排列,高分者排在上方,低分者則位於下方;橫座標則是根據試題由易而難的順序排列,左邊是答對率高的試題,右邊是答對率低的試題,構成一圖表化的資料。此表可用於測驗結果的處理與試題分析,作為診斷學生個別學習結果的參考資料,教師從表中便可判斷學生的學習困難之處與學習成就的概況。
  製表步驟如下:
  1.將試卷評閱的結果,以1和0分別代表答對與答錯或未答的題目,再把這些數字填入以學生為縱座標,試題為橫座標的表格內。
  2.依學生得分與答對率之高低,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的順序加以排列。
  3.將S-P表中各個學生的答對題數,從左邊算起,畫出區分線,再將各個學生的區分線加以連接,即可得到得分的分布曲線,即S曲線。
  4.將表中各個題目的答對人數,從下面算起,畫出區分線並加以連接,即可得到答對人數的分布曲線,即P曲線。
  由完成的表中得知,S曲線與P曲線所包圍的面積相等,而任一曲線面積在整個表中所占的面積之比率,即代表平均答對率。由S與P曲線相互接近或分離的程度,便可看出平均答對率的高低。如果S曲線愈靠近右側,P曲線愈靠近下方,則平均答對率愈高。唯S-P兩曲線分離的標準並無一定,會因科目、測驗內容、測驗種類及測驗方式的不同而有差異。
  由於以往的評量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困難的發現與診斷所能提供的訊息極為有限,以此表作為學習評量結果的分析及診斷的方式,則較能發現學生之學習困難之處,值得科學教師加以利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生─問題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