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衣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īng y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青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īng yī |
解釋:
1.青色的衣服。古代低階文官或卑賤者所穿的衣服。也稱為「青衫」。 2.便服。如:「青衣小帽」。《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換了一身青衣,教一個丫鬟隨了。」也稱為「青衫」。 3.春服。《禮記.月令》:「載青旂,衣青衣,服倉玉。」 4.婢女。《三國演義》第八回:「少頃,二青衣引貂蟬豔妝而出。」《紅樓夢》第六八回:「只得遣人去賈府傳旺兒來對詞。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帶信。」 5.國劇中的角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故稱為「青衣」。多是扮演貞靜端莊的賢淑女子,表情穩重,偏重唱工。也稱為「青衫」、「衫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青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葉憲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青衣,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載:清代仿明制,經歲試對府州縣學生員,分六等考核,是為六等黜陟法。由優而劣,各據廩膳、增廣、附生、青衣、發社等學額。原青衣若評為三等以上,則補廩、增、附生等額;四等以下,或扑責、發社,或黜為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