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學觀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ching Observation
作者: 李咏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學觀察是教室研究的主題之一。教學觀察雖然是以教師在上課時所表現的行為作為紀錄或研究的對象,其他如學生的行為、教師行為表現前的計畫和決策思考等亦屬教學觀察的重要內容。教學觀察除了可了解個別的或特殊群體教師的教學生態外,並可作為教師改進教學語言和技術的媒介。
  發展至今,教學觀察研究採取兩種途徑以搜集資料,一是觀察者事先決定一組記錄和分類教室活動的規則,通常會有一觀察表,以便系統化的蒐集數據的或量化的資料;另一途徑是觀察者採用人種誌研究法(ethnographic research),經由其主觀的詮釋以了解教室活動中的社會化歷程及其含義,並以記筆記或日誌為資料蒐集手段。常用觀察表或用編碼、符號或項目記錄特殊事件的發生頻率,另或採用五點量表或七點量表以區分被觀察事件的表現程度。經常被觀察者選為記錄項目的有教師的講解、發問、對學生反應後的回饋、批評等;學生的一些行為如主動發問、是否介入學習、個別或小組的習作等也是被注意的焦點。人種誌研究法給予觀察者對所記錄的事件範圍相當大的彈性,通常又分為軼事報告法、流水記錄法、主題摘記法和視覺構圖法(visual maps)等類。
  由於班級或教室情境本身極為複雜,課業的和非課業的活動等交織成一複雜的脈絡情境,教師和學生的思考過程亦很難觀察,因此,如何選擇最適當的教室觀察之研究方法需慎重考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