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錄音觀察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pproach/A Procedure for Pattering Responses of Adults and Children
作者: 黃意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九二○至一九三○年間,愈來愈多人投入實驗兒童心理學,為使大量資料縮減成可以使用的形式,乃發展出兩種解決方法:一是以行為取樣來縮減;一是以代碼來處理。由卡迪威爾(B. Caldwell)和何尼(A. Honing)所發展出的錄音觀察法,即是以錄音機為資料蒐集的工具,以代碼記錄方式配合電腦的貯存及分析,直接觀察資料。
  錄音觀察法係以下列方式進行研究工作:
  1.樣本紀錄描述資料:觀察者帶著錄音機靠近目標個體,錄下當時發生的語言、動作及相關狀態等,觀察時段為一天中最多互動行為出現的時段,約二十至三十分鐘。
  2.編碼:使用電腦的編碼系統處理所紀錄的行為。編碼系統有兩種:(1)發生的行為;(2)行為發生的情境狀況。行為的代碼是由阿拉伯數字來描述行為的組成,包括主格、行為(接觸、溝通、互動、負向行為、主體行為、控制技巧)、受格、補充資料等;情境狀況則由另一套編碼系統描述情境改變(setting alert)、活動鑑別(activity identification)、地點(geographic region)、參與人物(support cast)。
  研究者可以依研究目標而發展自己的代碼系統,其中有一些認定標準、效度標準、實用標準可資遵循,卡迪威爾提出編碼的七個要求:(1)應包括所有有意義行為;(2)應能掌握在任何情境的行為;(3)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可以用這套系統來編碼;(4)必須分析到行為過程的個體自身及個體之間的細節;(5)能分析到人為刺激及非人為刺激的影響;(6)是可以快速閱讀、摘要、分析的;(7)能快速學習到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錄音觀察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