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書館建築設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building designing
作者: 潘淑惠
日期: 2013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圖書館的建築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科技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歷代有不同設計以承受建築的使命。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應科技環境與使用方式變化,美國建築師 A. S. McDonald 提出富於空間彈性的模矩(modular)型式建築,成為近代圖書館建築設計的主要模式。1980年以後使用者導向理念抬頭,整體設計趨向複雜,1986 年 Henry Faulkner-Brown提出圖書館建築要確保品質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包括:融通性、簡潔性、親近性、擴充性、多樣性、組織性、舒適性、恆常環境、安全性,稱為圖書館建築「十誡」。2000年Andrew McDonald針對數位環境提出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必須具備適應性、可及性、多樣性、互動性、助益性、環境適宜性、安全隱私性、效率性、資訊科技適用性。近代圖書館的建築受到科技、文化、節能概念的影響,為順應趨勢圖書館建築設計應具備的通則包括:(1)符合圖書館組織型態、服務方式與使用者需求:符合服務社群需求,公共圖書館漸趨重視多元族群服務,強調不同社群、青少年、兒童活動空間;學校圖書館由安靜學習區域設計趨向提供學生群聚使用資訊資源、討論、作業寫作的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2)建築外觀與內部設計兼顧美學與功能:整體建築應符合美學觀點並具備區域指標性,室內的環境宜注意採光、照明、防火、防水、防潮、防震、防竊、防蟲及噪音控制,並以家具配置、標示牌、藝術品、顏色等增加環境的舒適性與使用性,營造歡迎的氣氛;(3)外部環境設計具有親近性:強調圖書館建築未來的發展性與其他建築的關係性及交通動線、安全、停車、殘障設施等,整體內外空間與環境要能呈現親近性;(4)彈性易於調整功能並預留未來擴展空間:數位資源與傳播技術發達,圖書館建築功能趨向於學習中心、資訊中心、資源分享中心,內部空間的設計包括公共服務區域、教學訓練與會議空間、個人與團體工作空間、專業館藏與服務、館員空間、技術支援區域、保全與建築支援空間,必須具備彈性以提供多元使用並順應變遷;(5)符合節能減炭的綠建築設計:永續發展設計,也稱綠建築設計,建築材料強調重複使用及友善環境,建築設計重視自然採光及節能,盡量符合美國綠建築協會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簡稱LEED)體系認證標準。
參考資料:
 Faulkner –Brown, H. (1997, August). Some thoughts on the design of major library buildin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Netherlands.Hurt, C. S., Findley, T. L., & Thomas, L. (2010). Library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3rd ed., 3304-3312. doi:10.1081/E-ELIS3-120044656.McDonald, A. (2000). Planning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 for a new age: Some principles,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dvance in librarianship, 24(61), 51-7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書館建築設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