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民營養調查 - 教育百科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作者: 劉貴雲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民營養調查之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藉由調查之結果來了解國民營養之狀況,以作為政府改善國民營養之依據。一般進行營養調查的方式包括:
  1.膳食調查:了解各種食物及營養素的攝取狀況,常用的方法有食物盤存法、二十四小時回憶法、食物攝取記錄、飲食歷史等。
  2.臨床檢查:可作為判斷營養缺乏症及其他疾病的參考。
  3.體位調查:是一比較性的測量方法,常測定身高、體重、皮下脂肪厚度,嬰幼兒則有頭圍、胸圍等項目。
  4.生化評估:分析血液、尿液以了解攝食情形與營養不良所引起的體內代謝變化情形。
  臺灣地區全面性的國民營養調查始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在體位調查結果方面,學童身高、體重無論男女,與早期研究相較皆有升高的趨勢,以皮下脂肪厚度超過標準之肥胖者也有增加的現象。有關膳食調查部分,熱量攝取已達建議量之百分之九六.四,另外蛋白質、維生素B1及C、鐵,均已超過建議,而維生素B2及鈣的攝取,僅達建議量之百分之七十二至七十五。至於三大類營養素熱量百分比,醣類占百分之五五.四,蛋白質占百分之十二.七,脂肪占百分之三一.六;以脂肪而言,已超出我國飲食指標建議之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行政院衛生署鑑於國民營養調查之重要性,乃於〔國民營養法〕內規定政府每五年辦理一次國民營養調查。在民國七十五年(1986)至七十七年間,延續第一次國民營養調查的做法,於臺灣十二地區選取五百五十二戶進行調查,以實際評量食物盤存法收集資料。其結果與第一次營養調查資料相較,顯示蛋白質(14.7%)、脂肪(35.6%)之攝取百分比上升,而醣類(49.8%)反而減少;熱量攝取大約不變,各種營養素攝取量均增加而獲得改善,唯鈣質與維生素B2仍嫌不足,而食鹽、膽固醇量均上升。在體位調查方面,也發現各年齡的肥胖比率不斷增高,隱含著國人的營養狀況已呈現營養過剩的情形。
  藉由第一次及第二次的國民營養調查資料,行政院衛生署提出二次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表、每日飲食指南、國人飲食指標等飲食營養指標之修訂,使各界對國民營養狀況有所了解,並做為推動國民營養改善計畫之依據。
  第三次為期五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已於八十一年度展開。此次調查的資料收集方法更為嚴謹,且更具規模,包括二十四小時回憶資料、飲食頻率資料等膳食調查,還有生化指標、健康狀況及營養、健康知識與行為問卷,期能透過此項調查建立國人長期營養健康偵測系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民營養調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