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過量負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Overload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過量負荷係指在溝通過程中,由於訊息數量超過收訊者所能承受的負荷量,致使收訊者無法完全接收或難以處理,所造成的訊息損失現象。也就是說,由於訊息的大量湧入,使得收訊者目不暇給。在此情況下,收訊者被迫不得不忽略某些訊息,或只是稍加瀏覽,結果某些重要訊息可能會被遺漏或誤解。
  資訊過量負荷之現象可能發生在教育組織中,致使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成天必須面對堆積如山的公文或文件而案牘勞神,另一方面卻由於待處理的訊息過於龐大而降低了教育決策的效率和品質。仔細分析此一現象之形成原因,很可能係由於組織權責過於集中,肇使部屬凡事層層呈請上級指示,嚴重增加了高層首長的資訊負荷量。
  至於造成教育組織資訊過量負荷現象的其他原因有三:(1)由於組織外部環境日趨於不安定,而教育決策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則愈來愈高,因此,教育組織必須經由獲得更多的資訊來降低教育決策的不確定性;(2)由於教育工作日趨於複雜化,而完成工作的各個角色則愈來愈分殊化,因而需要更多的資訊來順利達成各個角色所承擔的工作任務;(3)由於電腦、電訊設備、影印機的廣泛使用,固然使得資訊的取得更為容易,但也因此使得教育行政主管受困於氾濫的訊息中。
  米勒(James G. Miller)指出當面臨資訊過量負荷時,當事人所採取的反應通常有七:(1)省略(omission):暫時不處理某些訊息;(2)誤用(erroring):處理不正確的訊息;(3)排隊(queuing):在尖峰時段,先予以擱置,待有空時再處理;(4)過濾(filtering):去除某些較無關緊要的訊息;(5)類化(generalizing):將個殊訊息依某些標準來分類,以減少其個殊性;(6)使用多元管道(employing multiple channels):分散職權,並要求其他官員分擔訊息處理責任;(7)逃避(escaping):避免處理訊息。
  漢生(E. Mark Hanson)認為處於資訊時代,教育行政人員必須妥善設計組織結構,務使日趨複雜的教育組織具有自動管制和濃縮資訊的功能。如此,一方面高層行政人員不致於整天埋首於不必要的文件紙海中,另方面卻也使得他們每天都能獲得數量足夠、品質良好的資訊,俾做有效的決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過量負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