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感 - 教育百科
| 道 | |
| 德 | |
| 感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Moral Sense |
| 作者: | 沈六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道德感亦即認可道德理論的多樣性,認為應透過人天生之特有情感解釋原始道德及其本質,道德感理論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即已產生。 道德感之基本理念是:特殊情感組成了善、惡觀的成分,基於這種成分,人評價不同的事件,並完成了行為的原則。他們相信此原則天生存於人心,有時候這種原則視為是判斷或命令,這種判斷或命令是由人基於感覺所表現出來的贊成或不贊成。並非代表評價行為和社會現象之主觀意義。關於此種情感的起源,代表著提供此一解答的理論之不同見解,夏夫蒂斯伯里(Shaftesbury)和羅吉斯(Regers)主張是天生的、既存的,而非後天學得的本質。因此結論為時、空無關乎善惡,二氏亦承認係由人在道德評價的過程中形成,而且由社會環境所制約。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感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