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邋遢本 - 教育百科
ˊ
ˋ
ˇ
  • 漢語拼音 lá tà bě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á tà běn
解釋:
宋紹興十四年(西元1144)井憲孟為四川漕,命眉山刊行七史(宋、齊、梁、陳、魏、北齊、北周書),稱為「蜀大字本」,每半頁九行,每行十八字。到了元朝,大部分印版已模糊、極不整飭,著錄家稱之為「邋遢本」。其版至清嘉慶年間,被焚毀於南京。或讀為ㄌㄚ ㄊㄚˋ ㄅㄣˇ lā tà běn。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邋遢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邋遢之原意,為不謹事之謂,見〔廣韻〕。又有鄙猥糊塗之意,見〔七修類稿〕。〔通俗編.狀貌〕云:「〔明史〕有張邋遢,徐禎卿〔異林〕載其事作張剌達,〔青溪暇筆〕作張刺闒,今言作張儠傝,蓋形容字例以音發,不必深泥也」。俗謂之不潔淨、骯髒,與此意近。邋遢本,是指印本極不整飭,字體、書頁漫漶模糊的版本,如明時重印的南宋紹興年間刻印的〔七史〕,書版漫漶不清,即為邋遢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邋遢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