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采真之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采真之遊」是形容得道的人,涵養真實無偽的逍遙精神,悠遊自得的樣子;見於〔莊子.天運篇〕:「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墟。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之采真之遊。」意思是說上古崇法自然之道的人,只是借路於仁,寄宿於義,不會標榜仁義以處世,因而自身精神得到自在解脫,以達到逍遙自得的境界。於是就食於簡略的田疇,立足於無所借貸(無待)的園圃。能逍遙自在,自然無為;簡略寡欲,自然容易自足;沒有借貸,也就不需償付,可以無待。古時候把這樣的境界,稱做是真實無偽的逍遙悠遊。這裡「采」同「採」,是取用的意思。
  根據莊子學說,人生而芒芴,因陷於形軀、情意、認知、生死、社會價值(財富、名位、權勢)種種束縛之中,不得解脫,終於喪失與生本具的自然真我(〔齊物論〕稱之為「真君」、「真宰」),疲役以盡。想要擺脫這芒芴人生,則需效法自然之道,涵養超越精神,解脫重重束縛,達到自在逍遙的境界。逍遙精神首在效法自然無私無欲,無為而成,無待於物。因此「無為」、「簡約」、「無待」都是得道的人必備的涵養,也唯有這些涵養的人,才能保全真我,真實無偽。莊子這種思想近乎精神或人文的自然主義(Spiritual or Humanistic Naturalism),以自然為絕對真實的價值,精神涵養的指導原理,與唯物的自然主義(Materialistic Naturalism)視自然為物理機械,迥然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采真之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