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鎂鐵閃石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鎂鐵閃石是屬於角閃石族(Amphibole group)中的一種礦物,它的英文名稱Cummingtonite是Dewey在1824年依其發現地─美國麻薩諸塞州的Cummington來命名的。晶體相當罕見,通常呈纖維狀或放射狀聚集。在{110}面上具有54°和126°相交的良好解理,顏色以淡褐色到深褐色為主,部分呈現綠色,甚至是白色或淺灰色。一般呈玻璃光澤,但以纖維狀產出時,則呈絲絹光澤。摩氏硬度為5~6,比重介於3.10至3.60之間,主要是會隨鐵和錳含量的增加而變大的緣故。在化學成分上,鎂離子與鐵離子可以相互取代,當鐵含量較多時,形成另一種礦物─鐵閃石(Grunerite, (Fe,Mg)7Si8O22(OH)2),兩者並構成完全固溶體系列。鎂鐵閃石主要產在經接觸變質或區域變質之基性岩內,例如:角閃岩(Amphibolite)便是,常與普通角閃石(Hornblende)和斜長石(Plagioclase)等礦物共生。在台灣地區可在東北部變質輝綠岩及角閃石中,以及宜蘭蘇澳變質基性岩中發現鎂鐵閃石的產出。
知識 1:
3~3.99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鎂鐵閃石
國內產地: 台灣東北部變質輝綠岩及角閃岩中(Yen,1957)
國外產地: 美國Massachusetts的Cummington,South Dakota的Homestake gold mine和Black Hills,Wisconsin的Jackson County Iron Formation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矽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