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公開運動(蘇聯)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鍾宜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公開」一詞本是宗教字眼,在東正教會中即有運用。在彼得大帝時代則運用於政治措辭上,藉以表明與當時祕密審判不同的公開聽證會。十九世紀之後,俄羅斯社會的「開放」,便成為反對保守派官僚的貪污、腐敗用語。共黨時期,列寧(V.I. Lenin)便用此字表示新政府的特質;布里茲涅夫時代,甚至在一九七七年蘇聯憲法中提到擴大公開的原則。
  戈巴契夫(M. Gorbachev)則運用此字達成改革目的。一九八五年戈巴契夫上臺,並於是年年底訪問英國時,便曾提及「公開」一詞。一九八六年二月的蘇共第二十七屆大會上,正式提出「公開」作為改革的口號。同年的四月蘇聯發生車諾比電廠核子輻射外洩事件,蘇聯官方一反過去掩蓋事實的作法,公開報導此一消息。一九八七年一月蘇共中央意識型態工作會議,更加強「公開」的擴展運動,導致各種批評時政、平反過去冤屈的文章大量出現。
  基本上,公開運動係配合社會重整運動而施展。戈巴契夫運用人民心聲的表露,形成群眾力量,達到改革的目的。而公開運動對教育的影響,可見諸於一九八八年蘇共中央二月全會政令,政令中指出青年應學習民主公開,培養創造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公開運動(蘇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