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額雁 - 教育百科
ˊ
ˊ
ˋ
  • 漢語拼音 bái é y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ái é yàn
解釋:
動物名。鳥綱雁形目。體形與鵝類似。嘴、腳呈淡紅色,頭、背及翅膀為黃褐色,尾、腹及翅膀邊緣為灰白色,其特徵是腹胸間有一大塊黑斑狀羽毛。為一種候鳥,性喜居涼爽地區。當牠們遷移飛行時,常排成人或一字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白額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白額雁
英文名: Anser albifrons frontalis
描述:
雌雄鳥同型。喙基有大塊的白斑,頭及頸暗褐色,在臉部近「白額」處較黑,前頸下部及腹面為較淡的褐黃色,在下胸及上腹部有不規則的黑色塊,脇暗褐色,後脇部羽毛中央色較深,邊緣較淡,上脇部有很細的白色邊線。背面包括肩羽及三級飛羽灰褐色,有淡112 色羽緣形成橫斑,背、腰及尾深灰色。尾上覆羽、尾羽外緣及中央尾羽白色。翼覆羽煙灰色,初級覆羽色較淡,與初級及次級飛羽的黑色形成對比。翼下深灰色。眼深褐色,有些雄鳥有窄眼環。喙粉紅色基部轉成黃色,喙甲白色。跗蹠及趾橙色或橙黃色。幼鳥無白額及腹部黑斑,到了第一個夏季即長出這些特徵,背面無明顯的橫斑,到了第一個冬季羽色與成鳥十分類似。
分布:
作者: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nser albifrons
形態:
體長70~72公分,中型雁。雌雄外形相似,全身暗褐色,腹部有黑色橫紋,下腹至尾下腹羽為白色。喙前端粉紅色或橙色,喙基部及額周圍為白色;腳橙色。亞成鳥大致與成鳥相似,但喙基部及額無白色,腹部也沒有黑色橫紋。
分布:
共5亞種,分布於北半球。於歐亞大陸北部、北美洲北部繁殖,冬季向南遷移,度冬地包括歐洲中部、愛爾蘭、中國大陸、日本、美國西南部及墨西哥等地。
生態習性:
夏天棲息北極寒帶草原,冬天則棲息於河囗、沼澤及稻田。集體營巢,在淺灘沙洲地面挖洞。叫聲較灰雁(Greylag Goose, Anser anser)高,且咯咯聲較多。食物包括各式植物,冬季則主要以草生植物為食。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科: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額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